图文/"青衿探路·桧乡振兴""三下乡"实践团队

7月1日,致远书院“青衿探路·桧乡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奔赴桧树亭村开展实地学习调研。

实践团队员们在当地村支部工作人员带领下,举行交接仪式。双方以党建协作为坚实纽带,精心制定包含实地走访察民情、产业调研谋发展、志愿服务暖人心的系统计划,切实服务基层群众,积极为桧树亭村的建设与发展注入蓬勃的青年力量。

深耕垄亩寻良策,多元赋能绘锦程

切身走入玉米种植区、桃园、李子园以及肉羊养殖基地,系统记录交接仪式后,实践团队员们投身田间地头与产业一线各产业规模、技术应用及产销情况,聚焦农业基建与农产品附加值等具体问题,收集涵盖产业现状与痛点的一手数据,为助农提供数据支撑。

阵地服务践初心,青春赋能促振兴

实践团队员们积极参与当地党群服务中心除草清洁工作,逐渐探索出“调研-服务-规划”的系统化工作模式,实践团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基层党建阵地作为联系群众桥梁的重要作用,确保各项实践任务有序推进。

青春聚力谋发展,振兴之路启新程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团队员们深入桧树亭村,了解村情民意,梳理产业现状,思考助农方向。通过本次实践,实践团队员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致力以调研成果为依托,将青年之力融入桧乡振兴。

团队社会实践感悟

泥土中的认知与担当

彭书润

走进桧树亭村的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了乡村真实与青年责任。我们挨家走访、深入田间,真切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实”:面对老旧灌溉设备频坏、优质农产品低价滞销、物流成本高昂的现实困境,“桧乡振兴”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一件事儿一件事儿地解决。村支书的话更是让我们深刻思考:“规划要让挑担老乡走得稳,产品要让城里人放心、给老乡实惠。”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实践中也是坚持不断完善方案、改进措施,认真学习他们的经验办法,在实干中打磨淬炼。这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大学生不能囿于书本,当以知识丈量土地,用双手创造价值,在祖国需要处挥洒青春的决心。

实干中淬炼成长

顾银林

作为实践团一员,我深刻体会到“振兴”二字必须落在行动上。“东头地浇水难”、“桃子价被压低”,老乡的揪心事让我触摸到乡村发展的真实“痛点”,更感责任在肩。在果园尝试直播带货,过程虽磕绊,但当镜头里展现桃李多汁、老乡露出笑容时,那份用双手创造价值的成就感无比真实。在桧树亭村的每一天,我都在用行动回答“我能做什么”。我想这些看似平凡的“实事”,正是连接理想与现实最坚实的桥梁!


杨浩然

当我踩上桧树亭的田埂泥土,顿感此行意义远超我最初的徒步调研的过程中,玉米叶划腿的痒、果园蒸腾的热浪都是我们的鲜活教材。乡村振兴方案绝非办公室产物,而是满载村民的期待,需脚沾泥土才能寻得答案,而我们正将青春热血化为撬动改变的力量。

以青春之力,筑振兴之路

黄宁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成长之旅。在交接仪式上我就感受到了党建引领基层的强大合力。在后来的玉米地、桃李园、养殖基地的所见所闻,让我既见证了产业的蓬勃,也看到了现有的挑战:农业基建待完善、农产品附加值待深挖。这让我们这些从校园走向乡土的年轻人更加意识到由理论迈向实操的重要性。道长且阻,兴则将至。青春正当时,我愿以所学为笔,实践为墨,化调研成果为助力桧乡的星火,让青春在沃野绽放光芒。

微光汇聚乡土情:

桧树亭村的成长印记

李智慧

此次桧树亭之行,让我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情谊,受益匪浅。当地群众的真诚期盼,让我体会到被需要的充实与温暖。乡村振兴的种种举措也都在一些细致入微的关怀中逐一显现。特别是在参与直播试播那天,当我看到果园阿姨努力推介特产,认真检查安全标识时,一遍遍确认细节的时候,我看到了大家对过上好日子的渴盼与努力。当我用自己所学帮助他们顺利直播时,我特别开心。这段紧密相连的时光,坚定了我关注基层、服务社会的理想。我们的青春价值,正是在这样脚踏实地的联结与奉献中闪光。

(一审:沈媛媛 二审:张晓静 三审:王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