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关工委公布2025年“读懂中国”活动评审结果。致远书院师生积极参与、深耕创作,凭借对“五老”事迹的生动诠释和对教育强国主题的深刻感悟,斩获多项荣誉!
笔墨影像述初心
在征文组评选中,我院学子用文字记录“五老”风采,两篇作品脱颖而出:魏梓曼同学的《“读懂中国”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永红教授专访》荣获一等奖;唐璟辉同学的《“读懂中国”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刘社教授专访》荣获二等奖。
微视频组评选中,我院作品以直观影像传递力量:魏梓曼、唐璟辉、刘轩瑞、蔡新园以征文为脚本,创作的访谈视频荣获二等奖。


匠心指导助成长
优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悉心点拨。我院辅导员罗钊凭借专业的指导能力与高度的责任心,获评“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师生共悟启新程
指导老师 罗钊
此次指导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教学实践,更是一场与岁月和初心的对话。
最初指导时,我便告诉学生:“专访的核心不是完成作品,而是倾听与传承。”我们一同梳理退休教授的人生脉络,设计采访提纲时反复斟酌,力求既能挖掘他们治学育人的宝贵经验,又能展现其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拍摄过程中,学生们从略显生涩到逐渐与老教师敞开心扉,当看到老教师谈及往昔办学艰辛时眼中的坚定,讲述学生成长时流露的温情,我深知这种沉浸式体验对学生的成长远超作品本身。作品能够获奖是对学生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教育初心的鞭策,也让我明白,指导学生不仅要传授专业技能,更要引导他们学会敬畏历史、尊重前辈。
未来,我会继续带着学生挖掘更多身边的“精神富矿”,让青春视角与岁月智慧碰撞出更绚烂的火花,在实践中传承文脉、培育新人。
获奖学生代表
魏梓曼
在书院老师的指导下,我有幸参与了校关工委主办的“读懂中国”活动,面对面采访了为体育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马永红教授。这段经历,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采访任务,更是一堂深刻的人生课。
采访过程中,马老师回顾了从土跑道到塑胶跑道的时代变迁。她讲述的不仅是体育设施的进步,更是一代教育者见证国家发展的生动缩影。当她谈及疫情期间坚守“体育课不能停”的信念,创造性地开展“云端体育课”时,我深深感动于那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马老师将女排精神融入课堂,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与抗挫能力的故事,让我真切体会到“教育家精神”的具象表达。
通过这次活动,我“读懂”的是一位“五老”的拳拳之心,是蕴含在平凡岗位中的改革创新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定将这份感动化为行动,锻炼强健体魄,磨砺坚毅品格,将个人成长融入教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伟业中。
获奖学生代表
唐璟辉
得知我在本次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我的心中充满感激与荣幸。这份荣誉,远不止对我个人文字的肯定,更是对刘教授所代表的老一辈教育者深沉智慧与奉献精神的高度认可。
提笔之初,我仅希望记录下那次访谈带来的触动。是刘教授平和而深刻的话语,让我深刻体会到何为“教育家精神”。她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引导我们审视内心,看清“内卷”喧嚣下的个人坐标;她鼓励我们拓展能力的广度,在真实社会中磨砺成长。尤其当她谈起身边优秀党员教师的点滴事迹时,“奉献”、“担当”、“真诚”这些词语变得具体而鲜活。那次访谈,于我而言,是一堂关于选择、责任与成长的人生大课。
能将这份触动与启迪形诸文字,并幸运地获得认可,我深感文字的力量在于承载与传递。我最大的收获,并非奖项本身,而是在写作过程中,将刘教授的教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深刻体验。这促使我更加坚定了未来的方向:不盲从、不浮躁,脚踏实地地走好自己的路,并希望能将这份温暖与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未来,致远书院师生将以此为新起点,继续努力,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更多教育强国的动人篇章。
(一审:沈媛媛 二审:张晓静 三审:王学伟)